马斯克的星链,为何成了电诈帮凶?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2:53    点击次数:125

5月8日,《环球时报》一则报道炸了锅:缅甸妙瓦底的电诈园区里,3000多台非法星链设备成了诈骗犯的“保护伞”。

这些本用于偏远地区上网的卫星终端,竟让诈骗团伙绕开传统“断网”打击,甚至能跨国流窜作案。

泰国议员3月就公开点名马斯克“纵容犯罪”,但SpaceX至今沉默——技术便利与监管漏洞的拉锯战,正在全球上演。

星链的初衷是好的:近6000颗卫星覆盖全球网速最高301Mbps,连南极都能视频通话。

可问题就出在“太强”——缅甸、非洲等地的诈骗园区,靠走私设备轻松突破网络封锁,甚至能边转移边作案。

联合国调查发现,有服务商专门向犯罪窝点倒卖星链终端而SpaceX的客户审核形同虚设。

以往执法部门“断网断信号”就能端掉电诈窝点如今星链的全球覆盖和匿名登录让这招彻底失效。

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直指SpaceX“偷懒”:既不查用户背景,也不监控异常登录(比如同一设备频繁出现在缅甸、柬埔寨)。

加州检察官曾要求解释,结果石沉大海。

讽刺的是,骂声挡不住星链赚钱。

2025年预计收入118亿美元,用户从380万飙到3200万。

军方的30亿美元订单、航空公司的合作,让马斯克根本停不下扩张脚步。

说白了,资本眼里“用户增长”比“抓罪犯”优先级更高。

卫星上网本无罪,但放任滥用就是失职。

华为手机能卫星通话却严格绑定实名制,星链设备却能网购走私——技术公司若只顾开疆拓土,不管落地后果,再好的发明也会沦为犯罪工具。

这不是“甩锅”,而是商业伦理的必答题。

星链暴露的不仅是技术漏洞,更是全球监管的“灰色地带”。

当卫星信号能穿透国界,追责却卡在跨国司法和商业利益之间,普通人的血汗钱就成了牺牲品。

马斯克曾说让人类成为跨星球物种,但若连地球上的诈骗都管不住,上火星又能改变什么?



相关资讯